工程造价

专业设置

2024-03-01

1537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工程造价、招投标、施工、BIM建模、资料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专业基本情况

工程造价专业于2000年创立并开始招生,2003被评为“辽宁省专科试点专业”,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品牌专业”,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2021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工程造价专业群”。根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工程造价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

目前共有在校生为1524人,累计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8000余名毕业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百千万层次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1人,校外企业兼职教师39人。

 

2、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及就业岗位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建筑及安装工程识图、施工、工程造价、建模等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等建筑行业企业,能够从事工程造价、招投标、施工、BIM建模、资料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面向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招标代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主管部门、财政评审中心等单位的工程造价工作。

 

3、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致力于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创新,实施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2+0.6+0.4式“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主辅并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充分考虑课岗融通及1+X书证融通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上明确了以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市政工程造价员三大造价员岗位为核心工作岗位,以料资员、施工员、成本核算员岗位为辅助工作岗位的 “三主三辅”岗位群,建立了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




所有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都配有丰富的基于真实工程案例的校企协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安排的要求,确保学生有先进的教室、实训设备、校外实习场所等硬件条件,也具有与企业、行业专业要求同步更新的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资源等软件条件。工程造价专业现有《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平法钢筋识图》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产教融合

经过与行业企业多年的合作,工程造价专业已经构建成“多元互动、校企协同、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重点服务辽宁经济建设与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同时将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协同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将企业丰富的项目资源、企业文化、实践要求引入教学过程。

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打造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工作站”1个、“企业教师工作站”1个、“校企协同育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课程建设”等多个校企合作平台。与120家行业企业合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工程造价专业现有《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安装工程预算电算化》、《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电算化》、《建筑识图与构造》5门校级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并配套编写5本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校本教材,其中一本已经出版。

 

5、实训基地建设

工程造价专业现有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室1个(工位96个),模拟工程造价事务所1个(工位24个),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工位96个),招投标沙盘实训室1个(工位96个)。 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397.2平方米,配有最新购置的电脑台139台,广联达土建安装计量、计价、BIM5D、招投标等软件网络节点125个,项目管理沙盘16套,平法钢筋绑扎工具箱6个绑扎节点,每个节点16套,设备总值765万元,生均设备总值0.62万元/人。同时与120多家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2020年工程造价专业基于原有校内实训基地,与北京百量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源助教(沈阳)科技有限公司3家行业企业合作,由企业投入教学设备、软件、实际工程案例,成立校企协同“工程造价咨询联合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开展了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6、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工作是学院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高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筑经济学院在认真研究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和方法后,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深化教材工作改革,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建设一批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

同时继续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鼓励教研室教师编写适用于本专业方向学生的教材。 鼓励和支持教研室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编写。